银行存款再现“失踪”谜局 千万存款失踪谜局
作者:chunzhi 发布时间:2023-11-06缘何屡屡发生?
近年来,存款“不翼而飞”的事件屡屡发生,储户涉及企业和个人。2022年,工商银行南宁分行逾2。5亿元存款“不翼而飞”的消息登上热搜,经调查发现,造成多位储户大额存款丢失的始作俑者是该分行原部门经理梁某,梁某先是以为贷款企业作存款贡献为由,通过多位中间人找有闲置资金的客户到银行办理大额存款业务,承诺除给予正常的银行大额存款利息外的额外收益。工商银行南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司法认定梁某属个人犯罪行为,不属于职务侵占行为,同时,受害人受非法高息引诱,通过非正规程序操作,导致资金损失。
在工商银行南宁分行之前,2021年,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浦发银行南通分行先后被曝出发生了企业存款质押“风波”,涉及存款金额分别达28亿元、2。95亿元。根据涉事企业反映存款存入相关银行后,到期却未能赎回,经调查问询才发现存款已被用作第三方公司质押担保,而对于质押担保是否知情,企业与银行却各执一词,随后监管部门、公安部门、司法部门纷纷介入。
针对此事,2021年11月,原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近期,个别商业银行与企业客户因存单质押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生纠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银保监会已成立工作组进驻银行开展现场调查,目前调查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案件相关方也已向公安机关报案,案件侦办工作正在开展”。
上述新闻发言人还提到,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重要金融服务业务,在便利企业支付结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也出现了发展不规范、有章不循、内控失效等问题。
不过,目前相关存款质押风波仍尚未有公开定论。2023年10月24日,作为涉事方之一的科远智慧发布公告称,与浦发银行南通分行的储蓄存款合同纠纷一案最新开庭时间为11月29日。
“近年来,存款‘失踪’案件屡屡发生,其实并非单纯的存款,而是涉及其他交易合约或欺诈行为导致的额外合约的形成导致的。”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认为,此类案件审理的关键点和难点是抽屉协议的获取和认定的过程,相关交易环节的合法合规性认定,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认定等较为专业具体的事项。
谈及此类存款“失踪”案件审理周期较长的原因,王德悦表示,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调查难度大,这类案件通常需要对银行内部运营模式、员工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违规行为或犯罪行为。调查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证据,并对证据进行鉴定和分析,这个过程会耗费较长时间。二是法律争议多,这类案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例如银行是否尽到了合理的谨慎义务,是否存在监管不力等问题;企业是否严格按照财务管理规定发出了交易指令等。三是赔偿金额难确定,这类案件中受害人的损失通常比较严重。但在确定最终赔偿金额时,需要综合考虑受害人的实际损失、银行的过错程度、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等,这些因素导致赔偿金额的不确定性增加。四是法律程序繁琐,这类案件涉及到的法律程序比较繁琐,需要经过多次庭审和仲裁程序。同时,由于涉及到的利益方较多,还可能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也增加了案件处理的难度。
对于后续如何防范存款“失踪”事件发生,王德悦建议,银行应该加强对银行承兑汇票的管理和审查,确保每一张汇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