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何关切“现代化大农业” 东北全面振兴
作者:chunzhi 发布时间:2023-10-29习近平为何关切“现代化大农业”,东北全面振兴
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强调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回看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数次座谈、考察,“现代化大农业”高频出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三江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稻田绵延在4个县级行政区环绕的1000万亩耕地上,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2018年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听取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粮食生产等情况介绍。随后,总书记步入七星农场万亩稻田,仔细了解农场经营。他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
三个“大”字,明确指向“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路径。那么,什么是大农业?其实早在1990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就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构思。
《摆脱贫困》一书记录了习近平同《福建论坛》记者的一次交谈,其中他讲到关于大农业的部分有这样一段描述: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
彼时,面对闽东想要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现实困境,习近平深思熟虑后提出了“走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他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大农业与小农业的根本性区别:
一是大食物观替代了单纯以粮为纲的旧观念;二是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新农业效益观替代了单体经济效益观;三是面向市场、追求农业生产商品率的农业商品观念替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
多年后,闽东现代高效的农业路子越走越宽广,生态型大农业的思路根植人心,为我国探索实践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开拓了现实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系统性、前瞻性指示。2015年、2018年、2023年的几次东北振兴座谈会中,他都强调“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对于全面推动东北振兴无疑至关重要。
东北三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了全国粮食产量五分之一以上,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了名副其实的“压舱石”的作用。总书记在此强调“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有其背后的深层次考量。
就农业资源来说,黑土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增产潜力巨大,发源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的大小河流保证了粮食种植所需水源,四季分明的气候使农产品更为优质。
但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农业专业人才匮乏,除黑龙江和吉林长春以北地区外,其他地区机械化程度还较低,规模小、分散经营的小农模式仍制约着东北农业的发展。
此外,东北地区虽然农、林、牧、渔等初级农产品年产量较高,但仍面临着农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经济效益较差等诸多问题。
在此情况下,东北要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就必须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在对东北三省的多次考察中,总书记作出详细部署,他强调,“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
在习近平总书记“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重要指示的引领下,近年来,东北三省不断优化政策措施,释放明确的产业导向和政策红利。
《辽宁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了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等九项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