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元镜片售价上百 明月镜片成本6元零售价上百
作者:chunzhi 发布时间:2020-09-08提价扮靓了业绩?2017年-2019年净利润累计增2。7倍
除发力线上零售端外,明月镜片提高利润率的另一大法宝是提价。
2017年-2019年,明月镜片实现营业收入4。26亿元、5。09亿元、5。53亿元,营收累计增幅约30%;净利润则分别为2169万元、4185万元和8057万元,累计增幅271。5%。
在线上零售业务刚刚发力还未形成规模情况下,公司营收增速缓慢同时利润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的提价战略。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2018年前后,明月镜片开始启动“价值回归工程”。并于当年先于全行业率先提价;2019年1月,公司在其年度战略发布会上宣布将永久退出价格战,并透露2019年主要产品将再次提价。
招股书则详细显示了详细价格变动情况。2017年-2019年,明月镜片平均售价为10。22元/片、11。16元/片、13。48元/片。两年间提价幅度为31。11%。其原料(明月镜片也生产一部分镜片原料)、镜架同样连续两年提价,提价幅度接近36%。
经销商数量减少、产能利用率下滑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在提价同时,明月镜片销量也出现减速甚至下滑局面,其镜片销量由2017年的3544万片下滑至2019年3321万片。这背后折射出的或是公司的品牌护城河仍未达预期,如茅台(600519)般“量价齐升”效果短期内恐难以实现。
除此之外,公司产能利用率也开始出现下滑。2017年-2019年,明月镜片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5。72%、99。43%、83。02%。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2018年公司镜片提价幅度不高,因此产能利用率有所上升,但当2019公司售价提高20%以后,其产能利用率下滑了12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明月镜片相关产品提价,明月镜片渠道端的经销商数量也开始减少。
2017年-2019年,明月镜片经销商数量分别为105家、95家、91家,三年新增数量分别为1家、2家、0家,2019年无新增经销商,但有4家退出。
公司在招股书中称,经销商数量稳中有降主要系公司进一步优化经销商结构所致,但为何公司2019年甚至没有新增经销商,提价与经销商数量减少之间是否有关?对此,贝壳财经记者致电并发函公司董秘办,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专利数较国外巨头有明显差距,研发费用率下滑
为实现上面提到的“价值提升”,明月镜片近几年展开了一系列“营销造势”行动,以期让"国产镜片第一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自2017年末开始,明月镜片在市场上大规模投放广告,除请来了明星陈道明做代言人外,又陆续与《非诚勿扰》、《最强大脑》等诸多综艺节目进行广告合作。对应招股书的则是销售费用的水涨船高。2017年-2019年,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4928万元、7682万元、1。04亿,短短三年增加了1倍。
一定程度上,营销手段对品牌建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招股书中称,经过若干年建设,在镜片制造企业品牌知名度、产销规模和营销渠道上,明月镜片已与依视路、蔡司等企业并肩伫立在国内眼镜生产品牌第一梯队。
然而产品知名度、产销规模等站在一线,并不代表公司的技术实力也已步入一流。招股书显示,在中低端领域,明月镜片技术实力较为成熟,原料工艺均能自给自足,但在行业尖端技术上仍受制于人,与依视路、蔡司等国外品牌之间仍有一定差距。
按折射率不同,镜片大致可分为1。50-1。74区间共六种,一般而言,折射率越高的镜片技术要求越复杂,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也更好,因此其产品附加值也相对较高。以明月镜片折射率1。71的镜片为例,其毛利率71。23%,远超其他镜片大约50%的毛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