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命名新冠病毒 世卫组织如何给新疾病取名?
作者:chunzhi 发布时间:2020-02-12糟糕命名会带来污名化
一种疾病的名字如果起得不合适,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
1980年代,艾滋病在发现之初,曾被称为“男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gay-related immune deficiency)。这加剧了对同性恋群体的歧视,遭到强烈反对后,才改为较为中性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
2009年流行的H1N1,又被称为“猪流感”(swine flu)。埃及政府下令扑杀了国内的数十万头猪,并引发了多国对疫区国的猪肉贸易限制。
2012年流行的中东呼吸症(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related coronavirus,MERS),由于最早在沙特阿拉伯出现,最开始的名字中就包含了沙特的缩写。沙特政府经过五个月的抗议,才终于把国名从该疾病的名字里除去,改为“中东呼吸症”。但这又引起了中东国家的抗议,认为该名字存在地域歧视,影响了本地区的贸易和旅游。后来,世卫组织也不得不发表声明称,他们不推荐使用“中东呼吸症”这个名字。
用疾病首次出现的地方来命名该疾病,是一个常见的传统。
例如,通过蚊虫叮咬致人感染的西尼罗河病毒,最早是1937年在西尼罗河地区的乌干达被发现。如人畜共通的传染病莱姆病,是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旧莱姆镇发现。死亡率极高的埃博拉病毒,首次疫情爆发是1976年在非洲中部的埃博拉河畔。不过,1918年间爆发的大流感,尽管最早并不是在西班牙出现的,却仍然被称为西班牙大流感。
最近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常被媒体称为“武汉肺炎”、“中国病毒”,针对地域的歧视也频频发生。在中国,湖北人回乡的信息被泄露、流浪外省的武汉人住宿被拒绝。国际上,欧美国家已经发生了多起由于疫情而歧视华人的事例。
这些疾病,将当地人与疾病带来的污名化永远捆绑在一起。学界开始对此有越来越多的讨论,给疾病起名字也因此具有了去污名化的政治意味。
好的名字也需方便传播
名字的另一个常见要求是:朗朗上口,易于传播。疾病的名字也不例外。
在疾病的命名中,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常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典范。一方面,该名字描述了该疾病的主要症状(Respiratory Syndrome)和严重程度(Severe Acute),也不涉及针对地域或人种的影射。另一方面,首字母缩写之后形成的新词简洁精悍,朗朗上口。类似的例子还有AIDS。
新冠疫情之初,世卫组织曾建议使用2019-nCov(2019 novel coronavirus),但被不少媒体吐槽过于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