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高华去世 “改革先锋”谢高华去世
作者:chunzhi 发布时间:2019-10-24《人民日报》在二版刊发文章并配评论作为反面典型来批评,一起刊登出来的还有辽宁一个大队的支部书记,号召农民宁愿自己不吃苹果,也要完成统购任务。《人民日报》对此批评道,谁出价高桔子卖给谁,“是破坏国家计划搞市场自由化”。
这件事引起了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的注意,他们也派人来到衢县调查,意外发现允许买卖柑桔后,种植桔子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篇报道再一次刊发在《人民日报》,衢县的做法成了正面典型。
1979年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不久。谢高华在衢县试验成立了团石农工商联合企业,由1个国营农场、1个区办农场、4个人民公社组成。他给这家企业开了口子,只要是国家统购任务完成了,剩下的都可以拿去贩卖。
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一年来,商品粮超额178%、生猪增长44。7%、油菜籽超额1倍完成国家任务、鲜蛋增加1倍多。糯米丰收剩余大量库存,谢高华支持企业和绍兴换黄酒,而当地酿酒正需要糯米。换回来的黄酒在春节对外销售,一售而空。
当时,国家对农产品统购统销,有人以破坏国家统购统销为名将谢高华告到了地委专员,要求县政府写检查。检讨书上交了两回都没有通过,谢高华点拨企业负责人,“你把我谢高华的名字写上去”。最终不了了之。
1979年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起一个“怎样加快农业发展”的讨论,先后刊出五十期,一直刊到了1979年年底结束,其中衢县县委书记谢高华的文章放到了第一期。
他在文中回忆道,一九六八年,林彪、“四人帮”在浙江农村大搞什么“献忠”活动,把社员的自留桔树全部没收归集体,说这是“舍资本主义私心,献社会主义忠心”。从此,群众无心管理桔树,柑桔连续三年大减产,下降到一万二千担。
他对此批评道,“四人帮”把个人利益划为禁区,鼓吹什么“越穷越革命,富了要变修”。导致订生产计划不敢讲提高社员的物质利益,抓生产不敢讲降低成本,搞分配不敢讲增加社员收入。群众辛辛苦苦干一天活,收入只有三四角钱,哪里来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仍处于初期,衢县农工商联合企业的成功也没能为谢高华的仕途加分,反而使他陷入无尽的调查当中,省里最终将他调任到了金华地区最为落后的义乌。
彼时,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已经存在许久,全国当时都有类似的地下市场,湖北的汉正街、上海的城隍庙、温州桥头市场都属于最早一批初级市场。与义乌不同的是,这些市场都属于民间自发,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许可。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全国第一个得到官方文件允许存在的市场,而义乌市场之所以能进一步做大,时间早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极其优惠的税收政策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义乌小商品市场兴起之初,财政部门仍延续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时的八级累进税,经营得越好,税越高,目的就在于抑制私营经济的发展。经营户经常找谢高华反映:税收干部抓逃税的,搞得“鸡飞狗跳”,生意没法做。当时,上千个摊位,几万人的市场,价格随行就市,上午卖五块,下午能卖一块,很难累计税。
改不了税法,谢高华支持县财税部门提出了“两税并一税,定额包干计税”。税务部门对每个商户设定一个固定的计税额,商户缴纳定额的税。相当于给商户设立一个目标值,固定额度之外的营业收入不再计税。
政策实施之后,商贩们都相传货物只要进了义乌的地界,就算是进了“保险箱”,“没人会来查你了”。义乌实行的定额计税原本只适用于零售行业,而后来,一些批发的个体户也照此计税。
当时新华社有位记者将义乌的做法以内参形式上报,国家财政部认为义乌违反了税法。意见反馈到浙江省委,时任省委书记的王芳很支持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不过对税收问题却保留了谨慎的态度。
浙江省财政厅的调查小组在义乌实地调查后,给出了结论:义乌推出的税收办法是可行的,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