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马悦然去世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
作者:chunzhi 发布时间:2019-10-19折叠早年经历
1924年,出生于瑞典的南部。
1946年,去乌普萨拉大学,马悦然颇读东方古哲学著作。《道德经》虽生其烈志,又使之大惑,请教高本汉。后转入斯德哥尔摩大学,从高本汉学习古语及先秦文学。
1948年,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学金,赴华方言调查。以高本汉早治在中国北方而未得一探南音统,便至四川调查。自上海至重庆、成都,其仅以两月便粗略学西南方言。后峨眉山下的报国寺内作了八个月的方言调查。
1949年,赴中国西北,过塔尔寺,拜见活佛班禅额尔德尼。回川后,马悦然在川北事之两年,就地收了重庆、成都、峨嵋、乐山等地的方言。归瑞典后,以此资料为基成硕士论文。
1951年,获汉学博士学位。
折叠研究经历
1952年,还乌普萨拉大学语言学系,授汉语和中国文学。
1953年到1955年,任教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后到瑞典外交部工作。
1956年至1958年,任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在华数年之识许多中国朋友,与著作老舍深结之交。
1958年至1964年,离华回国,受被聘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级中文讲师,后晋升为汉学教授和东方语言系主任。
1965年,高本汉仕,时归于瑞典,用之于英伦与澳洲取之学治验,创斯德哥尔摩大学汉学系。言皇家图书馆、斯德哥尔摩大学图书馆和远东考古博物馆之文书集,立专门之东亚图书馆以促进瑞典的汉学教学研究。
1966年至1969年,先后任斯德哥尔摩大学语言系主任、瑞典文学、历史和文物研究院副院长。著《论汉代以前和汉代文献中词素"嫌"的意义》一文,登载在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本。
1967至1977年,任亚洲学院院长。
1978年,获瑞典国王奖,表彰其在汉学之成与传华文之功。
1980年9月,于苏黎世第二十七届欧洲中国学家大会上,做《论"其"在〈左传〉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报告。
1986年,译《中国八十年代诗选》,其该北岛、顾城、江河、杨炼、严力等之作。另以其力生许多瑞典诗人之作亦续译为中文。
马悦然1988年,任欧洲汉学协会会长。
1984年,当选为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荣誉院士。
1985年,获选入瑞典学院,为院中唯一的汉学家院士,此一身职拥诺贝尔奖投票权。
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地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后期历任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与欧洲汉学协会会长。
1990年6月,教授位仕,后仍有事于中国文学的译介和中瑞文化交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