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当交警15年后突然火了 博士后当交警15年
作者:chunzhi 发布时间:2023-12-04博士后“根本不够用”
“落差,刚参加工作时多少会有些吧?”记者试探着问。
“你指什么落差呢?”张雷满脸认真。
“就是学的知识可能用不上?”
“不是用不上,是根本不够用。”
在张雷看来,交警,尤其是事故鉴定科交警,被误解太深。“比起(处理)刑事案,很多人觉得交通事故很low,很简单。其实刑事案往往有前因后果,可以推理,但交通案都是偶发的。且刑事案案发现场可以保留供反复侦查,交通事故不一样,你说北京五环路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为了鉴定,封路一个月,可能吗?!”
交管局在有些人眼里“庙很小”,但做事故鉴定的门槛可不低。
张雷举例。比如,一辆货车正常行驶,旁边一辆人力三轮车突然斜插着撞了上来,人死了,什么原因?经过检查,三轮车的后轴断了。“到底是车轴先断了然后引发事故?还是先发生了事故然后导致车轴断裂?顺序不同直接导致事故责任完全不同。诶,这里就需要用到断裂力学的知识。”
再比如,一辆汽车出了事故,车里4人无一幸存,而且被全部甩出车外后以“叠罗汉”的形状倒地。“究竟谁是司机?需要通过血迹形态进行分析,就要用到流体力学知识。”
这些都是张雷经手的真实案例。
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汽车理论、汽车构造、可靠性理论……张雷的知识储备不仅全能派上用场,有时还捉襟见肘。法医相关的医学知识,道路交通法相关的法律知识,人、车、路、环境、管理,方方面面都要涉猎。
他甚至冒出过重回学校攻读法律专业的念头,奈何时间不允许,“只能在实践中通过案子恶补,哪不行,赶紧学”。
张雷和清华大学的专家们曾专门做过交通拥堵经济损失评估。有一起车祸,五环路上三条车道占了一条半,从早上7点案发,到下午6点才恢复通行。“造成多少社会经济损失,你知道吗?400万元啊!”数字摆在面前,人们才能理解“事故快清快处”的重要性。
为提高效率,张雷从测绘照相技术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研发设计了可以折叠、便于随身携带的标尺。
尺子放到路面痕迹附近,相机按角度拍完照片,借助他们开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置系统”,就能自动生成痕迹数据和现场图。之前要1小时的复勘工作,借助这套系统,10分钟就搞定了。2011年,该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此前复勘事故现场,张雷和同事要用卷尺测量、记录每一处痕迹,耗时又耗力。
在另一起事故中,一辆英菲尼迪撞上前方等红灯的菲亚特轿车后,又撞上了公交车,伤亡惨重。撞车瞬间,英菲尼迪的车速并不慢,可它究竟有多快?张雷根据监控录像对车速进行鉴定,5个小时后得出鉴定结果:肇事车辆车速在110。6—121。7公里/小时,远超70公里的限速。
没有人知道,5个小时里,张雷还用另外两种方法佐证了结果,即车辆塑形变形法和轮胎印迹计算法。“算一遍很快,但是按照我的习惯,会至少重复做两至三遍,且要有佐证。”
在此案的基础上,张雷将鉴定方法进行固化,主持制定了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基于视频图像的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并于2014年正式颁布实施,成为全国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主要方法。
就在这项“车速技术鉴定标准”颁布当年,张雷确诊肺癌。
“害怕他站到聚光灯下”
这一次得知丈夫突然“走红”,妻子孙涛第一反应是心里咯噔了一下,“那根弦突然绷紧了”。
张雷查出癌症后,就像一个工作狂突然踩了刹车,治病、休养,整个人节奏放缓了几年。“我有点害怕他站到聚光灯下,我太了解他了,为了对得起大家的关注,他又要把自己的发条拧得死死的。”孙涛说。
那几年的张雷,把一腔热血和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张雷的同事回忆:“雷哥经常在单位忙到半夜,最长一个多月都没有回过家,白天出现场、检验鉴定,晚上起草行业标准、申报科研课题,忙得脚不沾地。”
张雷有多拼,孙涛的感知度更高。
为了方便孩子上学,那些年,他们搬了大大小小6次家。有一次,张雷在单位连着加班几天,走的时候在原来的房子,回来时家已经搬走了。孙涛给他发了新家位置,他到了没钥匙,还得孙涛下楼帮他开楼门。
张雷39岁就得了癌症,孙涛心里一直内疚。“我作为妻子没有提醒他呀!该回家得回家,该睡觉得睡觉,该休息得休息,对吧?你不能工作狂到那种地步。但我那时一门心思觉得,他到交管局就是想干出些成绩的。我既然选择支持他去,他加班我就从没拦过。”
不仅是妻子孙涛,那几年,整个家都在“挺”张雷。
张雷的岳父岳母在北京帮忙带孩子。有一次,张雷连着3个星期没回家,老爷子着急了,发话:“孙涛,你带着孩子去单位看看张雷,省得他担心。”听到这话,孙涛哭笑不得,“不挑女婿的理,倒还帮他考虑”。
确诊之前,张雷不是没有感知,“有时会突然揪心地疼一下”。“当时那种工作状态,我自己也知道肯定会生病,但就觉得,过去这段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