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传奇老人辛冠洁去世 传奇老人辛冠洁去世
作者:chunzhi 发布时间:2022-11-08101岁传奇老人辛冠洁去世,传奇老人辛冠洁去世
传奇老人辛冠洁先生2022年11月6日凌晨两点在北京协和医院因病去世,享年101岁。
辛冠洁,1922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当代著名的收藏家、哲学家,被学术界同侪后辈尊称为“辛公”,但对母报大众日报,他深情地自称“大众日报之子”。
与死神擦肩而过
1940年,在山东南四湖以西的苏鲁豫边区(亦称湖西边区)错误开展的“肃托”事件中,任湖西区清河县宣传部长、青年部长的辛冠洁被打成托洛茨基派。那是山东党史上一段惨痛的历史,全区党员干部中有300多人被杀,辛冠洁与死神擦肩而过。
“共产党的监狱我坐过两次,这是第一次。那时候,被打成托洛茨基派可了不得,我是跟梁步庭一起被打成托派的,连罗荣桓来的时候,也被下了枪。”
被抓起来后,先是被假活埋,他依旧坚决不承认是“托派”,在审讯时,辛冠洁说“要是全县都是‘托派’,我也没的说;如果不都是,那我就不是”。审讯的人也觉得不能全县都是吧,所以,杀也杀不了,放也放不了,辛冠洁被关押起来。等到山东分局派社会部长刘居英赴湖西处理“肃托”事件的善后事宜时,刘居英对辛冠洁进行了假枪毙以进行甄别。
“突然来人把我们一起关押的三个人,五花大绑押出,说是要枪毙。到了刑场,跪成一排,我心想这下完了,还来不及多想就开枪了。但枪响后,我并没中枪。另外两人死了,血流到我的脚下,把鞋都弄湿了。其实,把我押来的目的并不是要枪毙,而是逼供,因为此前我一直不承认自己是‘托派’。但这个打击是摧毁性的,刺激太深了。从此,我落下个思维中断的毛病,所以我尽量不在大会上讲话,就怕思维中断,无法收拾。”
“1942年少奇同志来山东,我们这些‘托派’才被彻底平反,少奇同志还跟我握了手。舒同当时是宣传部长,也跟我道了歉。善后结束后刘居英跟我说,你跟着我当秘书吧。我说不,我想进抗大学习。于是,我就进抗大一分校学习。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大众日报社。”
谈起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时,辛老笑呵呵地说:“那时,共产党才19岁,怕队伍出问题,出了内奸不得了啊,所以宁可错杀,并没有多少个人恩怨,所以,我也没有怨言。”
穿越烽火的战地记者
进入大众日报社后,辛冠洁以一名普通兵的姿态投入采写、战斗,铅字和子弹共鸣,笔杆和枪杆齐飞,厚积薄发,与战友们一起让报纸、让大众日报的力量在烽火中、在对敌斗争中迸发。
自从记者这个职业诞生,战地记者就是新闻行业中的高危族群,他们的伤亡率通常高于战场上交战双方的士兵。新闻转瞬即逝,但它们记录的历史却绵延不绝。当年以辛冠洁等为代表的老大众报人,正是这样一个在战火中穿行,不惧危险的族群。
“战争中,大众日报不仅传播党的声音,还传播了国际形势,像苏联的形势、珍珠港事件,我们都能及时地告诉群众,鼓舞士气,鼓舞老百姓,从思想上武装老百姓。解放战争时期,大众日报的作用更大了。”1947年1月2日,鲁南战役打响,辛冠洁作为新华社分社的前线记者参加战役报道。
鲁南战役是继宿北战役之后,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会合进行的第二个大歼灭战。特别是全歼了以马励武为师长的号称“国军精华”的第一快速纵队,这个“精华部队”现在说起来也不过就是几十辆坦克、几百辆汽车,但在当时敌我技术装备水平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却是不可一世的。
我军绝大部分干部、战士不但没有打过坦克,甚至根本没有见过坦克。“在太子堂战场上,我写了好多文章。我们打马励武时,那天,快速纵队推进得很快,正好下大雨,马励武的机械化部队都是坦克车、摩托车,陷在丘陵地带,就被我们包围消灭了。俘获他时,缴了他的蔡司照相机,当时就给我了,后来照片洗出后,里面有他上前线前,蒋介石夫妇跟马励武夫妇的合影,还有他的副官。我当时还得到一支卡宾枪和一支梭子枪。”
同为前线记者的季音后来回忆:“战场上的情景壮观极了,泥泞的雪地上,到处是缴获的坦克和大卡车,大火映得满天通红。”
辛老还对一个细节耿耿于怀:“战斗结束时,天已经要黑了,陈毅老总来视察战场,遍地是死尸,我们就在尸体中间穿行,忽然有一个‘尸体’抱住了我的腿,恳求:‘爷爷,你打我一枪吧,你打我一枪吧……’你想他有多痛苦。我不敢下手。我一生中很少有害怕的时候,这一次着实把我吓了一跳。”
这期间,辛冠洁连续发出报道《爆炸英雄马邦才炸毁敌汽车一辆》,通讯《太子堂战场上》《在我政治攻势下蒋军连续放下武器》《蒋军战时心理不是考虑如何打,而是考虑如何逃和准备被俘》《会见马励武师长》等。
这场战斗之后,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在淮海战役中,大众日报发挥的作用很大。“我们大众日报的报道,那些战地消息,新华社收到就发。我们跟华野的政治部宣传部一个姓陈的(陈其五)部长合作,写了论华东战场形势,通过新华社传播到全世界。”
在淮海战役中,大众日报总分社专门成立了支前分社,辛冠洁参加报道,发有通讯《平邑民夫中的通讯生产合作社》《藏马子弟兵团扛着“陈毅子弟兵团”大红旗荣归,全团记大功 某纵函谢滨北领导机关》等。这时期的支前报道,对鼓舞群众踊跃支前,鼓励战士英勇杀敌,均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我在大众日报,顶多算个中等吧。”
辛老说,我体会大众日报的作风有两方面十分突出:
“一是重视实际,不尚空谈,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是谁的错就批评,不管对方是谁,该自我批评就自我批评,从报纸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实实在在。”
“二是联系群众,我们真正与群众密切联系。当时,我们这些记者都要有一个点,比如宋英的点在莒南,他推出的典型是郑信,我的点在滨北,典型是姚大娘。那时,日本鬼子动不动就‘扫荡’,弄不好点就被端了,我办滨北版时,那个地方就是我的点。好在那时我们年轻力壮,日本鬼子一来‘扫荡’,我们就要振臂高呼‘都听我的!’然后带领群众上山。我们每个记者都是这样,李后有篇文章写的就是那时的状态。”“我们跟基层联系也十分紧密,那时梁步庭是微山县委书记,我们跟这些书记们关系都很好,虽然我们也只是中学生,文化水平不算高,但比起有些书记还是高的,他们也许只有小学水平。我们去采访,和他们交朋友,李后啊,丁九啊,都是这样。”
“这是我的总体印象。”
“大众日报那时的主要工作对象,一个是农村。农村生产、生活,民主建设,识字班、秧歌队、救灾也是一大工作,农产品的交换,扶老携幼。一个是军事斗争。驻军采访,山东纵队、一一五师、教导团啊。那时,解放区分三种,一叫核心区,基础比较牢稳,敌人一般不来;二叫边沿区,双方拉锯的地方;三叫游击区,相当于敌后。”
“边沿区很艰难,老百姓对共产党的队伍缺乏认识,谁来拉粮就给谁。但咱们的记者、交通员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在开展新闻工作的同时,做了大量群众工作,这两者分不开。我们发动群众,八路军走后,群众自己武装起来,跟日本鬼子干。李后就曾经在边沿区工作,当时八路军打游击,来过又走了,群众有时难以分辨敌我,李后就曾经被群众当作敌伪扣起来过,等到县里汇报,才弄明白。”
细察大众日报报史,可以看出群众报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并非全是战争报道。例如,辛冠洁所写的新闻除了军事报道外,就有大量的群众工作报道。1946年3月,辛冠洁被编辑部派往曲阜进行群众运动的专题采访,写了大量的报道,如《曲泗邹平原上十万群众掀起反奸诉苦巨浪,曲阜东关佃农依法向孔府减租》,长篇调查《曲阜“至圣府”介绍》《曲阜万余佃农依法自孔府退回去秋租粮》《孔令煜先生盛赞民主政府保护孔府》《曲泗县府再布告各界遵守参观孔庙规则》《曲阜城区发现坏蛋冒名敲诈破坏群运》等。特别是“孔府”这个重大典型报道,给广大干部和各阶层群众以极大的示范教育和推动。
在群众工作中,一方面大众报人是新闻记者,要把发生的事实、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总结好并报道出去,另一方面也作为党的干部亲身参与群众工作。
1946年底在《大众日报》的内部刊物上,辛冠洁以《鲁中群运采访总结》为题对自己一个阶段的群众工作进行了总结。其中“两个工作的检讨”说,一般地完成了任务,但没达到最高要求,“两月共写8篇通讯,发表7篇,写20篇新闻,发表18篇,30600字”;在“几点体验”中“关于与实际结合”有两点感受较深,“一、以自己的诚恳换取干部和群众的诚恳,不要乱发表意见,对实际工作如有意见最好当面直言(也注意方式),这样地方同志才不把你当外人,自己也得到学习;二、以自己的热情换取干部与群众的帮助,用帮助别人劳动或工作来换取新闻材料,这是很重要的”。两个月,发表三万多字的稿子,即使是在有电脑有汽车的今天也是高产记者了。
不断自我省察才能不断进步,大众日报是这样做的,大众报人也是这样做的。1948年新年伊始,大众日报社开始“三查三整”和机关整编运动,其中首先认真检查影响最大的报纸宣传中的问题,与检查“克里空”结合起来。
1948年2月3日,《大众日报》三版发表辛冠洁长篇文章《从大寨报道中检查我的立场和作风》,文章在叙述了从1947年5月29日至8月8日报上连续发表的《大寨村怎样打开了复查之门》《大寨按每人二亩地填平干群空前团结》《大寨复查中把处理土地权交给农民》《大寨复查胜利十名村干荣立大功》等五篇报道的采写过程后说,这些报道存在许多与实际不符的地方,给土改复查运动以不良影响。它首先给主观主义者、官僚主义者以强迫命令的根据,其次采访停留在干部圈子,觉得干部材料现成,费力不大,再是采访定框子,合则取,不合则弃,不足则“补”,强迫实际服务自己的愿望,而不是老老实实尊重实际,反映实际。
对此辛冠洁后来回忆道:“我用了很大的气力,拿出十足的勇气,写了一篇洋洋万言、触及灵魂的、题为《从大寨报道中检查我的立场与作风》的报告。不料匡老(匡亚明)竟把它全文刊登在1948 年 2 月 3 日的《大众日报》上。此事给了我莫大的刺激。我是一个老记者,认识许许多多的乡、村、区、县的干部,又有很多农民朋友,这篇报告把我许多灵魂深处的隐秘暴露在他们面前,真使我羞愧得无地自容,但为了改进报纸工作,迎接新形势下的新任务,也为了使我接受教训,进步提高,匡老也只有‘挥泪斩马谡’了。后来的事情证明这‘斩马谡’斩得好。”
辛冠洁“壮士断腕”式的检查产生了极其良好的效果,很多县委、区委同志进行讨论,认为只有共产党才有如此自我批评的精神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
1946年8月,全报社选模范,选出特等模范1人,甲等模范13人,辛冠洁等26人获乙等模范,并发有奖状。辛冠洁是获奖人当中职级最高的,“为这个,山东分局组织部长李林还找我谈话,说一般情况下,高级干部是不评模范的,但你的成绩很突出,不能不评,你也不能不接受”。
“我的特点是工作积极负责,乐于助人。于冠西给我起了个外号,叫‘火罐子’,说我走到哪儿哪儿热,于冠西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像于冠西、丁九、陈楚、陈冰,这些人是大众日报的佼佼者、精英,但他们离开得早,都没当过大众日报的总编辑。”
“自作主张”办《大众日报》滨北版
1947年8月,国民党范汉杰部大举重点进攻胶东解放区,9月1日占领诸城、日照,此时,报社驻地北距诸城仅40里。
大军压境,形势十分严重,报社紧急备战。9月12日,报纸被迫暂停,报社编辑部随华东局转移。另外,有的人员分散转移。辛冠洁当时是常驻滨北(滨北区:当时包括诸城县、莒县、莒北县、日北县、藏马县、胶县、胶南县和高密县)地委的记者,在副总编辑陈冰的安排下,辛冠洁收留了分散转移的张黎群、郭加复、康英、姚凡等人。
“ 我当时拍着胸脯跟他们说:来了好,跟着我,保吃,保住,保喝,保命!”一开始,报社同志们跟着滨北地委、分区行动,上午9点蒋军出城,向我驻地村庄进军,我小部队且战且走,待到下午两点,蒋军向后转了,同志们又回到原驻地,就这么拉锯十几天,大家深感长此下去无所作为,不是个办法。
“ 报纸没有了,那怎么能行呢?看到和看不到《大众日报》是有关军心士气的问题。”
“我们就找到了当地地委负责人李仲林、张炎商量,他们马上开会研究一致同意,并决定由地委宣传部长燕遇明负责,地委印刷厂印刷,地委电台负责抄收电讯,还有地委宣传科长辛纯、机要秘书张一萍也参加,大家齐心协力,日以继夜地采访编排。就这样,《大众日报》滨北版正式出版,名字叫‘滨北大众’,开始三天一期,每期两个版,以后出日刊,直到本报复刊,从而填补了报纸在备战时期的空白,坚持为读者服务。张黎群当编辑主任,我当副主任,宣传部长燕遇明当社长。”
“报纸出来后,滨北军民十分欢迎。不久华东局发现了,不知这张报是谁办的,怎么办起来的。华东局同志拿着报纸翻来覆去地看,讨论来讨论去,认定这张报纸决非敌人假冒,而是出自我们自己人之手的一份好报纸。于是就查为什么没有上报审批,到头来查明,是滨北地委审批的,因战事紧急,就先斩后奏了。后来不但没批评,还表扬了我们。”此事的另一个“硕果”是,此后辛冠洁与地委机要秘书张一萍喜结良缘,共同走过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