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再曝虚假促销 屈臣氏某分店因虚假促销被罚款
作者:chunzhi 发布时间:2022-01-20屈臣氏中国区业绩放缓
实际上,作为曾经的“零售王者”,屈臣氏近年来在国内市场的业绩表现并不佳。自2016年以来,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利润增速总体趋于下滑。公司财报显示,2016年,屈臣氏中国的收益首现下滑,从上年的217。1亿港元跌至209。1亿港元,跌幅为3。7%。与此同时,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同比下降4。2%至45。6亿港元。此后5年,尽管营收在缓慢增加,但利润却渐趋萎缩。仅在2018年利润出现同比7%的增幅,其余年份的同比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2021年上半年,屈臣氏中国的业绩开始触底反弹,营收和利润双双出现大幅上涨。其中,营收增长21%至116亿港元,利润增长53% 至15。5亿港元。不过,这是基于疫情时期低基数效应而实现的,此业绩依旧不及2019年上半年疫情前的水平。2019年上半年,屈臣氏中国的营收为125。1亿港元,利润为24。1亿港元。
此外,2015年,屈臣氏中国的店铺销售额同比下降5。1%,且此后3年均为负增长。
不过,屈臣氏中国过去几年一直在扩展门店数量,试图通过规模效应来提振业绩。截至2021年上半年,屈臣氏中国的门店数量达到4134家,和2016年的2929家相比,几乎保持一天开一家店的速度,这些门店广泛分布在一、二线城市。
业内人士分析,近几年来电商崛起,各大美妆品牌纷纷开通网上直营店,以屈臣氏为代表的化妆品牌集合店自然也免不了受到行业渠道变革的冲击,拥有庞大线下门店的屈臣氏对品牌方已不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据了解,有别于屈臣氏高额入驻费、高扣点和长账期的模式,以THE COLORIST调色师、WOW COLOUR等为代表的新型美妆品牌集合店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格局。这类企业往往采取买断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会砍去传统的广告费、上架费以及活动费等,再通过买断,也就是集合店自负盈亏,以及更优的账期,来减轻品牌方的资金压力。